编者按:刘淼,女,36岁,应用化学系教师。200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到学院工作,2016年1月于沈阳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参与筹备化工生物技术新专业建设,2018年起担任化工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生物化学、微生物基础、发酵工艺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等理论课程,并指导相关课程的综合实训。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横向课题多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是“旧人”,也是接班人
2009年,刘淼从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完成硕士学业,回到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之所以用“回到”,是因为她的父母都曾在学院任教,她从小在校园里长大,见证了学院从中专升为高职、位列全国百强骨干校到如今和辽宁农业经济学校合并进行“双高”建设的一系列变化。正是满怀对学院的深厚感情,工作后的刘淼用实际行动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2011年参与骨干校建设,她主持建设环境微生物实训室,并完成了环境微生物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制定、题库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2017年起,她参与化工生物技术新专业的建设工作并在2018年新专业顺利开始招生后担任化工生物技术教研室主任,从制定教学计划到每门课程的教材选定,再到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都饱含她付出的心血。新专业建立初期,教研室成员较少,她一个学期上三门新课,每天都忙于准备课程内容,她却甘之如饴。
搞教学,也要搞科研
在倾力教学工作的同时,刘淼老师也没有放松科研工作。博士毕业后,她承担应化系科研实验室管理员工作,先后申请立项锦州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1项和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6项,参与市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研究领域涉及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环境微生物和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公开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3篇,科技核心论文1篇,中文论文多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8年参与申请成立锦州市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拓展了农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空间。从去年开始,她与横向课题合作单位共同开展农业生态微生物的开发与利用,将微生物菌剂利用与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疫情期间,刘淼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陪同企业多次赴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开展调研与技术交流,目前示范项目均取得良好效果。
讲传承,也得讲创新
出生于教师世家,刘淼从小看着父母在课前准备教案教具,课后批改作业、辅导晚自习,耳濡目染的受到有关师德的教育和熏陶,既了解了教师这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又加深了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热爱。工作后,她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她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环境专业2014级《环境化学》的教学中,采用每人5分钟ppt汇报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office使用能力。2016年起,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她开始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并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并在2018年被评为“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挑战杯——彩虹人生”辽宁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疫情期间,她提前摸索网课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并为系内教师制作了职教云快速上手小视频,并使用腾讯会议 ipad投屏方法解决了网课无法书写板书的问题。今年,她又申报了《微生物基础》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做良师,也能做益友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好的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在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刘淼也没有忘记对学生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她尽量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主动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苦恼。通过课堂正面教育、课外聊天讨论等方式,结合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从知识学习、为人处世、就业观念和社交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学生们课堂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即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如有需求,她也会尽自己所能予以帮助,让教师成为一个有“售后”的职业。
从教11年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在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教师这个职业,既让她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又让她更加理解父母。2020年9月10日,当她接过学院优秀教师的表彰奖状时,脑海中想起的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